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中粮地产怎么样(中粮:“一朝增肥)

中粮地产怎么样(中粮:“一朝增肥)

提问时间:2022-11-29 15:47:35来源:小樱知识网

点击下载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关系着国计民生。即使是科技昌明的现代社会,粮食依然是维持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国家关闭甚至禁止粮食出口,一度引起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事实上,我国虽然是粮食进口第一大国,但我们有一个庞大的“粮仓储备”。假设按照中国14亿人口,每天消耗粮食70万吨来算,这些储备足够消耗3年半的时间,更何况我们还有一个世界第五大粮商—中粮集团做后盾。

提起中粮,可能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仅停留在“超级粮商”这个层面,但实际上,除粮食外,中粮还涉及了几乎所有快消品领域,蒙牛、悦活、可口可乐,雅士利、现代牧业等都属于中粮麾下,而在快消品之外,其产业还涉及到地产、实业、资本等多个方面。

纵观中粮70多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国人的餐桌变迁史,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我们的饭碗都和中粮脱不开关系。所以这期节目,咱们就来聊聊中粮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和扩大对外贸易,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国营对外贸易企业。这种背景下,在天津小胡同的一间平房里,中粮的前身——华北对外贸易公司成立了。

彼时新中国经济刚刚起步,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国内能够用于出口的外贸商品极少,使得国家的外汇收入极为短缺。不过好在经历了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逐年提升。

因此,多番考量之后,粮食成为了出口的最佳选择,用粮油打开国际通道的这个重要使命自然也就落在了华北外贸身上。面对“禁运”,华北外贸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又迂回曲折地买到小麦、大米、玉米、动植物油、食糖等粮油食品,运回国内保障粮油供应。

可以说,在我国最初奠定的工业基础中,有相当一批项目是靠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由华北外贸用一车皮一车皮的大米、小麦、罐头、肉制品等紧缺的农副产品换来的。

为了获取更多外汇,1949年9月,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分设华北粮食公司、华北油脂公司、华北蛋品公司、华北猪鬃公司、华北皮毛公司、华北土产公司等专业公司,分管不同的贸易产品出口。

次年,在国家统筹下,这些公司又改组为全国性贸易公司。之后,经过多次调整重组,在1961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成立了,也就是现在的中粮集团。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大跃进运动及国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指导,导致全国上下出现了一场严重的粮食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粮开始寻找粮食进口的途径,先后与澳大利亚、法国、古巴等国开展贸易,拉开了中国粮食进口的序幕。但简单的进出口只能从表面上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治标不治本,而且把嘴巴挂在别人身上,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遇到战争等因素影响,就可能被扼住喉咙。

于是中粮开始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和车间,将产地和加工销售联系起来,把业务延伸到产业链前端。20年初疫情严重时,网上曾一度传出粮食危机再现,要赶快屯粮的谣言。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粮食生产、存储基地的建立,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粮食危机,不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据统计,目前大米、小麦、玉米三大口粮,国内自给率均在98%以上。一些产量大省,如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份也可以供应超出自身数倍、甚至十余倍的“口粮”。而这些都得益于中国人在漫长的挨饿受冻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的粮食安全体系,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上”。许多中粮当时建立的生产基地一直保留发展,至今仍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供应源头。

70年代时,中粮还建立了一批出口农副产品的单项生产基地,同时扶持了一批专供出口的工厂、车间。不仅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数量,还对中国当时的农副产品养殖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中粮经历了历史上重要的转型调整时期,开始由政策性贸易公司向市场化、实业化企业转变。1978年,销声匿迹了30年之久的可口可乐,与中粮签订了第一笔合同,中粮以进口成品饮料在国内销售的形式,帮助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

之后,又与可口可乐合作在北京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可口可乐装瓶厂,中粮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在华三大装瓶商之一,也是全球第一家由中资控股的可口可乐装瓶集团。饮料之外,中粮也开始涉足酒水行业,在河北昌黎建立了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瓶达到国际标准的长城干红葡萄酒。

此后十余年间,中粮逐步形成粮油加工、酒饮料生产、酒店经营管理、农产品种植养殖、仓储运输、包装制品、工业食品、物业开发等八大业务系列,福临门食用油、中粮广场等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90年代时,我国外贸体制改革逐渐深化,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更多市场化公司加入到经营活动中。中粮为适应新形势,从经营结构到经营方式,从商品结构到管理架构,都进行了大幅调整,逐渐完成了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产业化经营的转型。

1993年,中粮集团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最早涉足境外资本市场的央企之一。1998年则是中粮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中粮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并将绝大部分资产划转至香港,在香港分批成功上市,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粮通过重组改制,利用粮油食品具有的传统优势,加快了在食用油、面粉、大米、葡萄酒、金属包装等产业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粮从传统外贸公司成功地转型为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全新大型企业集团。并逐步打开了我国粮油食品产品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各类粮油食品物资逐渐涌入国内市场,我们的餐桌也变得越来越丰盛。

2004年,中粮迎来了其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领导人,宁高宁。在业界被称为“红色摩根”的宁高宁,在进入中粮之前,曾在华润待了18年,从最底层职工一路坐到华润董事长,他一方面进行全面重组改造华润内部,另一方面则通过大量并购带领华润从香港打回内地,将华润的业务延伸至基础设施、房地产、金融、零售、啤酒等诸多领域,一手缔造了商业地产经典范本——万象城,华润的总资产也从最初的600亿元,发展到了截至2016年末约10980亿元人民币,借助资本市场带领华润这家外贸公司成功转向了实业。来到中粮后,擅长资本运作的宁高宁,也开始大刀阔斧对中粮进行基因变革。

从中粮的发展史我们知道,米面粮油是刻在中粮骨子里的基因。但以米面粮油作为主业,却并不赚钱,甚至有时还会亏钱。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农业的科技化程度还远不及西方国家,小农作业的经济,使得水稻、小麦、玉米等原材料本身价格就高出国际市场一大截,再加上为全球农产品提供价格基准的是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影响芝商所期货价格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美国农业部的各种报告和发言,因此,无论有意无意,美国农业部只要动动嘴皮就可以影响芝商所期货价,继而影响全球农产品价格,美国也由此牢牢掌控着全球农产品定价权。

这样的环境下,宁高宁想把中粮的主营业务变成大把赚钱的机器,无疑是蜀道之难。而当主营业务无法持续盈利的时候,如何在主营业务之外,进行业务的选择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宁高宁再次把眼光瞄向了大型商业综合体。2007年底,北京西单大悦城开业,不但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还在此后8年间做到了每年25%的超高投资收益率。

2009年,宁高宁提出从上游到终端的中粮集团“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即从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全面协同,降低上下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为此,宁高宁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11年间的50起并购,让中粮拥有了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等50多个品牌。

中粮总资产也从676亿元增长到4590亿元,营收从441亿元增至4054亿元,在全球主要粮食企业中位居前三。但后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中粮的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主要原因就在于尽管收购了不少企业,但这些企业里有老国企,有民企,企业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各自为政,丝毫谈不上协同效率。而且虽然品牌很多,但中粮本身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就像我们都知道蒙牛,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中粮旗下品牌。

2013年,中粮又先后收购了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51%的股权和香港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51%的股权。这两项收购耗资约30多亿美元,是迄今国内粮油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

完成这两项收购后,中粮初步形成了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布局,一跃成为全球第五的国际化大粮商。但是表面上的大是没用的,你还需要骨子里的强,所以中粮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首先是并购的高额财务成本需要很长时间消化,其次是来自“ABCD”即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老牌国际粮商的重重围堵。它们基本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成交量,对国际粮食的交易价格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并与多国的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江湖地位牢固。

而且,它们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农药的研发到仓储、物流,掌控了整个链条。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也使得四大粮商更容易控制粮价,从中盈利。

邦吉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奇迹般的业绩归功于国际市场的高粮价,尽管也有矿产等投资,但是农业部门始终是邦吉最强的部门。

而中粮虽然有中国市场带来的规模贸易量优势,但是缺少上游资源,还没能走到北美、黑海地区、太平洋地区等三大粮源主产区的上游,因此也暂时无法摆脱四大粮商的控制。

2015年,宁高宁调离后,意识到自己过于冗杂的中粮也开始了一系列“瘦身”运动,砍掉了一批盈利很差、与主业不匹配的一批辅助性业务,进一步向粮油棉糖核心主业集中。

改革也很快有了成果,近两三年以来,中粮的粮油棉糖核心业务经营量迅猛增长,核心业务效益提升也非常明显,2018年,中粮资产总额达到5606亿元,年营收4711亿元,年经营总量近1.6亿吨,全球仓储能力3100万吨,年加工能力9000万吨,年港口中转能力6500万吨,跻身国际粮商前列。

只是对于中粮来说,想要成长为和四大粮商比肩的国际大粮商,掌控话语权,征途还很漫长。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中粮地产怎么样(中粮:“一朝增肥)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g.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中粮地产怎么样(中粮:“一朝增肥)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g.com/shcs/822973.html

相关文章